服务监管

防懈怠、找薄弱、再升级:看这家中医特色的发热门诊定点机构如何跑在病毒前

来源:今日头条 上观新闻

发布日期:2021-08-23

“请出示随申码、行程码,没有找到的来扫一下我手里这张纸。”身穿隔离衣的保安在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门口,大声向前来就诊的市民进行提醒引导。“最近形势比较严峻,必须查得更仔细。”

近日,本市新增6例新冠肺炎确诊本土病例。新发疫情再次表明,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麻痹懈怠和侥幸松劲,必须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性,使应急处置真正“跑在病毒前”。如何让监测哨这一关键点关节点更严密、更牢靠?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长宁区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天山中医医院,看医护人员如何将防疫线进一步“加码”收紧。

1629696804246478.jpg

思想有懈怠?培训考核突击检查绷紧防疫弦

在长宁区内,天山中医医院与其他4家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相比,有非常明显的中医专科特色——这也意味着,来院的中老年患者人数更多,“除了做好常规、必要的防疫管控之外,我们的弦有时需要绷得更紧:中老年患者本身是免疫力较低、基础疾病较多的群体,且也容易在个人防护上有所疏漏,走进医院大门后,每名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时刻做好观察、督导与宣教,如口罩是否佩戴到位了、排队就诊时是否保持‘一米线’距离等。”院感科科长陆华岭介绍。

从本轮国内多地出现新发病例开始,天山中医医院对各环节进行了再梳理,排查各类隐患。“首先,要再次加强对所有人员的防控知识培训,涵盖医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以及病区家政人员等。”陆华岭坦言,持久战中,难免有人会出现懈怠情绪,“但院感防线不能有任何一丝裂缝,不然后果难以估计。”据悉,由于医院目前处于大修期间,还存在部分工程人员,院感科采取“线上+线下、集中+专项重点”培训模式,确保人人知晓、责任到人,尤其对急诊科、核酸检测点、隔离点、浦东机场支援人员等一线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工作规范,加强自身防护。近期,总培训量超过350人次,做到了全面覆盖。

光培训还不够,在天山中医医院,各科室科主任、护士长、行政人员组成疫情防控督导员组,轮班对全员感控环节进行不定时现场突击——着重检查所有人员的口罩规范佩戴情况,同时,对于诊室内“一人一手消”进行监管。“作为以中医为特色的医疗机构,针灸、拔罐、刮痧等手法治疗在疫情期间也需要更慎重,我们要求做到一人一针、一人一消,避免交叉感染等风险。”据悉,目前防控督导已超过2000人次。

2.jpg

发热门诊“三防融合”再升级,着重环境消杀

“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基本还是稳定的,自8月以来,最高峰单日超过30人次,一般在20人次左右。”感染科主任李殿滨介绍,在严格落实“六不出门”基础上,为了减少发热门诊患者聚集逗留,近期,医院加强了与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有效沟通,增加标本运送的频次及人员,最大限度保证核酸报告及时出具。

李殿滨介绍,此轮国内本土疫情提示,发热门诊的闭环管理仍是重中之重。如何让看不见的病毒无所遁形?“发热门诊、急诊抢救区域是24小时都会有患者存在的场所,而常规的消毒措施很难在患者存在的情况下进行。”院内调研发现,目前防控措施升级后,环境消杀成为一大难点。为此,在医院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旧首先充分保障防疫资金,“我们购买了两套空气消毒站系统,有力保障了这些区域的空气消毒工作,做到人机共存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好完成空气消毒。”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还看到,院方在门诊预检等区域设置了消毒液喷雾装置,方便入院人员随时随地进行手消毒和物表消毒。

“人防”“技防”“器防”,“三防”融合进一步规范了发热门诊的全流程。李殿滨说,近期,通过发热门诊的门禁升级,进一步避免了发热患者的误出及非发热患者的误入,同时通过加强发热患者的复诊管理,进一步降低医疗机构内感染的发生率。

“零感染的目标不是枷锁,但一定是我们鼓足干劲、筑牢防线的责任。”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近日因排查工作需要,本市有部分医疗机构暂时停诊,天山中医医院对此加强物资储备,“院感科责成后勤部门,确保2个月满负荷运行的物资,包括数千件隔离衣及防护服、数万副手套、各种口罩、鞋套、一次性帽子、面屏等,严格落实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

3.jpg


寻找薄弱点,优化第三方人员及病家管理

“结合近期的新冠疫情本土病例,我们也发现,医疗机构第三方人员是整个防控环节中的薄弱一环,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他们的防控意识还有较大差距。”院长马恰怡介绍,为此,院感培训中尤其关注到该群体,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强调注意事项,“内容不求深奥,但求简单实用。”

另外,来院就诊患者也是防控“重头戏”,“为加强两码核查,医院从行政部门抽调了有医学背景的人员,确保高峰时段有2名志愿者在大门口配合工作。”同时,针对近期增加的核酸检测需求量,医院计划购买数台闸机,采用智能化扫码收集数据、减少人力,以便出现突发状况时可以追溯信息。

最后,马恰怡也呼吁,“由于疫情反复,医疗机构对入院患者实施严格管理,除了对所有进入病区的患者及其陪同人员进行详尽周密的流行性病学调查以外,还要确保看到患者的核酸阴性报告才能入院。”这意味着,过去7日内阴性报告升级为现在的3日内阴性报告,对于陪护人员也是同等要求,“入院后,患者及陪护还将定期核酸复检,造成的不便也请广大市民理解、配合,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严格落实病区管理制度,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阳性病例进入病区的可能性。”

从“遭遇战”“阻击战”到“持久战”,新冠病毒频繁变异、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正如马恰怡所说,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阳性病例,“跑在病毒前”的应对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也精心安排了病区出现阳性病例的演练,在复盘过程中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讨论,持续优化各环节,用精准、科学、齐心协力来构筑防线。”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黄杨子

来源:作者:黄杨子



地址:北京海淀区安宁庄东路甲16号6号楼2层

电话:010-62928161      邮箱:peixun5430@163.com

京ICP备2025113583号 Copyright©2014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989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分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论述依据,如有不妥请直接与本网站联系。

ewm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客服电话
010-62928161